會員
入口

 

《五感十築 X GQ》珍惜的藝術|走進 3 處靈感空間,感受老件如何在當代持續令人著迷

在求新求變的時代裡,有時看似簡單的古道具,反而令人心靜;乍看素樸的老件,曖曖含光地令人著迷。讓我們從北到南走進台灣 3 處靈感空間裡,感受「老」如何在 21 世紀裡,持續散發魅力!


1. 台北Xsan galerie


千禧世代、Z世代,什麼是時下潮流似乎是所有世代共同的焦慮,但工藝美學逐漸發展出跨越世代的普遍價值,愈是老派,只要找到與當下對話的點,反而可展現出逆襲的力量。san galerie 的主理人 Yuwen 是逆襲風潮的旗手之一。兒時他常隨母親(知名茶人謝小曼)上書法課,當同齡人在外嬉戲的假日午後,端坐在大桌前花幾個小時安安靜靜寫大字,雖非自發性的行為,卻也在某種程度造就他對傳統書寫藝術的認識與養成。


到了 18 歲,曾在母親邀請的日本陶藝家安藤雅信舉辦的茶會上擔任翻譯,親身參與茶席學習茶道那鑽進骨子裡的好奇,使他轉進了另一個大多數年輕人可能看不懂的世界。陸陸續續收集不少生活陶藝品的他表示,自己特別鍾意這些歷經時間累積的作品表情,用的陶土和釉料很真、器型很美,也看得出它們曾被好好對待過,將其用在生活中的魅力,對他來說大過購買名牌奢侈品。


而後又因緣際會接觸到篆刻,這是因為他開始畫畫了,以墨作畫的表現方式,在現代中融入一點老東西的氣味,水墨作品基本上都需要落款,其中印章最為常見,他選用的字體是先以書法形式書寫或繪製,並將其雕刻出來,最終成為印章蓋在畫作上,雖是甲骨文和小篆,經他之手,卻呈現出像英文又像圖案的樣貌,可說是一種新舊交融的大膽嘗試。


Yuwen 利用在 san galerie 的策展,集合了許多新生代創作者,以不同眼光詮釋曾經被打入閣樓冷宮的傳統美藝,喚起屬於我們的文化連結,就是珍惜傳統最積極的方法啊!





2. 台北X達開生活

座落溫州公園旁的達開生活,店頭點綴著熱帶綠植,繪有大象的招牌恰如其分的長在昔時老宅設置窗型冷氣的位置。推開溫潤木色的門扉,南洋風情撲面而來──柚木大桌、藤編單椅、高低錯落的陶罐陶壺、笑容溫暖的特色人偶充盈空間。



店主 Sophia 在 1990 年代初期「生活風格」一詞尚在台灣萌芽之際,經過國際家居大牌採購的經驗洗禮,在毫無生活感的樣品屋到處充斥的氛圍中,大膽地帶入這些「非新」家具發展出獨特的樣貌。她尤其熱衷搜集印尼的民生老件,愛不釋手它們拙趣與實用兼具的況味。如陶土燒製的 Batak Dulang,是當地婦女祭拜擺放供品的托盤,其呈現出來的厚實與歪斜,毫不遮掩的展示生活中頻繁的使用痕跡,也正是這些日常點滴讓器物長出了自己的樣子。





Sophia 認為,老件的包容力很強,非常能兼容新的物品,起到調和空間的作用。新舊交融之下,家有了溫度,物品的故事便能持續下去。




3. 嘉義X 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

藏身嘉義西區巷弄、日治時代木造平房的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午後陽光灑進大片玻璃木製拉門,光點斑斕的遊走在店內珍藏的各式生活器皿、玻璃罐與木製家具上。



美術出身的店主小芳彼時有入畫物品的需求,便開啟了她收藏老物的契機。店內藏品多來自日本,可溯及至江戶時代與中國唐宋時期。然而年代並非小芳最在意的點,她著重器物的美是否能與空間及生活產生互動?


「我認為老物並不老,每一次的使用都是最新的。人無時無刻都在老去,但物品永遠在不同人家的生活中創造出新的開始。」因此她著迷於產自民間窯口的器物,釀酒的、裝米的、盛菜的,經過多年時光與無數人雙手的洗鍊下,物品器皿無一不散發出獨特的光輝。




小芳在眾多珍藏中,特別與我們分享了日本古藍染棉被 Boro(襤褸),她表示往昔的日本人相當惜物,衣服、寢具破了一補再補,為保暖將碎布料拼拼湊湊,再以棉線繡上花紋。布料在不斷織染繡補的過程裡頭,化成了一幅幅綴滿時間感的畫布。




文─蕭雅馨、翁于庭 圖片提供─san galerie、舊美好、達開生活


「以十築為名, 創造豐富五感 、 充滿樂趣的生活提案」

《五感十築 X GQ》50好好珍惜 發行人─ 林柏源、 林鈺芳、林柏賢



「五感十築」代表「安心、好氧、好水、健康、沉靜、自然、舒適、友善、美學、珍惜」等十項建築標準,希望建築不只是建築,更能投射人們對風格的渴望。為了讓這些主張能被更多人所瞭解並擴散出去,宏國建設與GQ合作創立《五感十築》刊物,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屬於宏國建設無二的世界觀,了解每一項標準背後的價值觀,讓「十築」不只是十項建築標準,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延續創刊號「好水之道」,第二期主題是「珍惜」,面對如此抽象的主題,首先要去定義珍惜兩字指涉的範圍,珍惜的基礎點是心 裡對人事地物認定的價值與先後順序,每個人心中都有多把尺去衡量,在某個時機點以具體行為表現出是否達到珍惜的層次與珍惜的程度。以世俗價值而論,能得到珍惜的東西通常是稀有的,物以稀為貴,意思是昂貴的奢侈品才值得珍惜嗎?雖然標價是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之一,但不該視為唯一的準則。延續創刊號架構,我們依然訂出5大主題,由總共50篇大大小小的文章組成,內容包含了旅行、飲食、古董、儀式、原料、物件等等,它們的珍貴、稀有自然的、人文的、物質的、也有精神面的,我們同時邀請幾位朋友分享,把握每一刻的陪伴、相處、確切地活在當下,過去的時間最終都成了回憶的一部分,當我們再想起時只覺得嘴角含笑,不會遺憾。


本文轉載自GQ:《五感十築 X GQ》珍惜的藝術|走進 3 處靈感空間,感受老件如何在當代持續令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