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
入口

 

《五感十築 X GQ》珍惜的藝術|從採收、沖泡、藏壺,看見茶宇宙裡最值得珍惜的風景

茶,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飲品,清澈茶湯不只照映出光陰與大地,也交織出人情與記憶。讓我們從茶的採收與製作、收藏與沖泡、藏壺與用壺三個時空切面,看見茶宇宙裡那些最值得珍惜的風景。


採收與製作|用生命製茶,幻化出東方美人的傾倒眾生



電視劇《茶金》之中,女主角張蕙心是這麼跟英國茶商形容東方美人茶的:「被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葉,受過傷,卻因此味道特別好。茶跟人一樣,傷口讓人脆弱,也使人堅強;正是傷口,讓你變得跟別人不同。」


有著細緻的白毫,間以白綠黃紅褐色,熱水沖下,如花朵般搖曳生姿,漫出甜郁的熟果與花蜜香氣⋯⋯東方美人茶的美好滋味自不待言,但它之所以動人,不僅在於唇舌間的滿足,它的光彩煥發自生命的缺陷與困頓,奮力,而後展現出的風味張力,才是它傾倒眾生的魅力所在。




成茶美,原料茶菁卻是稱不上美的⋯⋯蟲咬過的茶菁,芽葉枯黃細幼、發育不良,沒有賣相,更沒有重量。一般高山茶,熟練的採茶工一天可採上百斤茶葉;「著蜒」的東方美人茶,整日下來,一人採不到兩斤,再熟練,也急不來。頂級的茶菁,採的是一心一葉到二葉,除了均勻,更要輕巧,若採的是蟲害最嚴重、最高級的茶菁,那可不是背著茶簍在採,是手持著碗在採,一斤頂級的東方美人茶,細看那人字形的葉芽,數來可多達幾萬朵;幾十個採茶工採上整整一天,還採不到十斤茶菁⋯⋯這採工,貴不可言!


小綠葉蟬是否賞光只是起頭,不只是咬,要咬得足,葉完熟,才能採。從著蜒到足熟,這茶得好好地在樹上待一個半月,這期間,焚風吹蟲會死,落雨茶就反菁,看天氣,盤地塊,日子越近,茶師越坐不住,巡田水,看預報,日日瞅著老天的晚娘臉色吃飯⋯⋯「跟老天爺對賭」,聽茶師楊瑞隆談起當年趕在焚風前搶收下的那盤特等茶,那眼神,那口氣,賭贏老天就該當這麼神氣!




採茶難,做茶更難。一般做茶,四斤茶菁做一斤茶;著蜒且足熟的茶菁,兩斤半做一斤茶,含水率是低得不能更低了。東方美人茶的製茶工序,原是從包種茶的製法延伸改良而來,萎凋、攪拌、炒菁、揉捻,卻因著茶菁的又細又乾,每一步都得乘上好幾倍的工;萎凋要曬太陽卻不能真的曬到,要架遮蔭網,反覆地把茶菁移到陰涼室內再移出來曬,確保芽葉不曬乾受傷;攪拌得用手,機器代不了手的工,茶師徐耀良便是堅持手工攪拌的工藝擔當;看著茶人那護腰圍裹的身,翻飛的手腕,飛舞在空中的茶菁,可真真是翻出花來,用生命做的茶,這話一點都不為過。


攪拌後炒菁,炒後不能直接揉捻,得用濕布包團起來,悶潤它,才不會一揉就碎,這因應著茶「乾」而衍生出的「炒後悶」,是「蜜香」生成的關鍵步驟,也是真正讓東方美人茶獨立於包種、自外於烏龍的獨門技法;原本青茶最忌諱的悶味與水色轉紅,用對了材料,反成了點石成金的那一步;台灣發明,也將台茶帶上了國際。


收藏與沖泡|做茶、存茶、泡茶、品茶,細品一杯老茶的時空維度



初春微涼的早晨,在陽明山腳下的「滌煩茶寮」裡,王介宏老師從整炭起始,焚香,煮水,泡茶。


飲一杯老茶的起手式,就是這般看似閒逸,卻無處不講究。


我們飲的是民國一百年的極品玉蘭,出自坪林茶師陳金枝之手,也是老師當年為了茶寮開門訂製的紀念茶款。湊近一聞,高揚的白花甜香盈滿鼻腔,這真的是陳年十幾年的茶款嗎?將茶仔細地納入瘦高的瓷茶壺,執起銀壺,高沖細注 ── 透亮的茶湯有著溫潤的甜,香蘊於水,回韻在喉,清澈的香走過歲月悠悠,依然不染風塵,靜好如一朵晚開的曇花。


之所以略過普洱,而選擇烏龍茶來存放的原因,老師從 30 年代台茶製程改革的故事說起。由於球型的茶葉易於存放,在 60 年代逐漸普及,取代了原本的眉型茶葉製法,凍頂茶便在此基礎上,加以稍高的發酵與焙火,創造出甘醇滑潤,滋味濃郁的熟香,成為許多人至今仍念念不忘的老茶味。這已成經典的台灣老茶,近年亦登上拍賣場,知名茶師陳阿蹺手製的 70 年前特等獎凍頂茶,在 2023 年拍出了 200 萬的高價,台灣老茶,正以其獨特風華登上矚目的舞台。




從白花香,黃花香,青果香,熟果韻,到梅子味,木質味,藥香,老茶的香氣有許多階段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以清爽通透為貴,不當侵入的水份可能使它酸化,甚至悶臭。而謙和的茶人能做的,唯有守護甕裡的茶,耐心積聚更多的芳香物質,時間才是老茶真正的創作者。在茶的有限風味生命裡,它承載了那個年代的風土、工藝、經典,與直至品飲那刻之前,疊加的經歷與時間。因此,老茶不可期待,亦不可能複製,但它可以喚醒人的記憶,還有曾經存在的審美品味。


做茶、存茶、泡茶、品茶,喝一杯老茶的時空維度,除了物,還有人與人文。


幾巡沖泡下來,玉蘭茶的滋味漸薄。製茶人陳金枝如今已過了七十高齡,他的手路延續數十年,在坪林顯得愈來愈珍貴;王介宏老師接續擔下藏茶人的責任,一手執壺、汲水、配器,詮釋這款茶如何參與他在茶寮裡的人文實踐;飲茶人呢,看爐上一縷嬰香隨風流散,聽泡茶人說四十年前與茶相遇的故事。老茶的價值不只在於時間,更在於滋味歷程的收藏,自然環境的關照,以及人情往來的交流。


藏壺與用壺|一壺一人,敬重當下的唯一時刻



許多人買壺,是為了不辜負好茶;後來為了不辜負好壺,時時滌洗拂拭,卻在其中拾得了珍貴的茶之心。


紫砂壺經過練泥,摶製成器,在窯火燒成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壺內外雙氣孔結構。初泡養一支新壺時,茶人會將茶壺浸在水中兩天,見壺身披滿細小氣泡,即代表水進入氣孔裡,將阻塞的粉塵帶出。這個過程隨著泡養日久,壺身熱漲冷縮,加以反覆洗滌,疏通了雙氣孔,茶汁便能浸透壺身,讓茶壺胎表呈現溫潤有澤的質感。人們通常也會察覺到,初燒成的壺沖出的茶湯,香氣滋味都會受到一些干擾,持續使用下去則逐漸雲破天開,茶壺對茶葉的表現力才真正顯露出來。


藏壺無論多寡,茶桌上用的始終只有一兩把壺,選擇適合的茶葉,在沏茶斟杯中,熟悉的手感是長久磨合的證據,你知道它怎麼拿持最順手,自然地用它以最好的傾斜角度出茶,不溢流燙手,自然地在最後一滴茶湯落杯時收壺,優雅姿態是時間一點一滴累積的。茶罷,用清水洗淨茶壺,取茶巾反覆擦拭壺身內外茶痕,此時若是新壺,常有滑落的擔憂;不過相處熟稔後,壺身彷彿貼合掌心,穩穩的盤轉自如,這時你已心中了然,此壺真正屬於了你。




茶經中說,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儉,無非是專注的表現,一壺一人,一茶一味,敬重當下的唯一時刻,在一次珍貴的相遇中,好好把握展現自己,善待對方的機會。茶人常說「一期一會」,意指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生中獨一無二的,而我們經常忘記,正是在日日重複的共處當中,一期一會才更加成為深刻的提醒。就像是莊子所說的庖丁解牛故事,裡面最動人之處,正是珍惜使用了同一把刀19年,而依然次次「善刀而藏」,如初見時那樣。

文 ─ 顧瑋、顧明和 攝影 ─ 彭柏彰 圖片提供 ─ 徐耀良茶園


「以十築為名, 創造豐富五感 、 充滿樂趣的生活提案」

《五感十築 X GQ》50好好珍惜 發行人─ 林柏源、 林鈺芳、林柏賢



「五感十築」代表「安心、好氧、好水、健康、沉靜、自然、舒適、友善、美學、珍惜」等十項建築標準,希望建築不只是建築,更能投射人們對風格的渴望。為了讓這些主張能被更多人所瞭解並擴散出去,宏國建設與GQ合作創立《五感十築》刊物,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屬於宏國建設無二的世界觀,了解每一項標準背後的價值觀,讓「十築」不只是十項建築標準,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延續創刊號「好水之道」,第二期主題是「珍惜」,面對如此抽象的主題,首先要去定義珍惜兩字指涉的範圍,珍惜的基礎點是心 裡對人事地物認定的價值與先後順序,每個人心中都有多把尺去衡量,在某個時機點以具體行為表現出是否達到珍惜的層次與珍惜的程度。以世俗價值而論,能得到珍惜的東西通常是稀有的,物以稀為貴,意思是昂貴的奢侈品才值得珍惜嗎?雖然標價是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之一,但不該視為唯一的準則。延續創刊號架構,我們依然訂出5大主題,由總共50篇大大小小的文章組成,內容包含了旅行、飲食、古董、儀式、原料、物件等等,它們的珍貴、稀有自然的、人文的、物質的、也有精神面的,我們同時邀請幾位朋友分享,把握每一刻的陪伴、相處、確切地活在當下,過去的時間最終都成了回憶的一部分,當我們再想起時只覺得嘴角含笑,不會遺憾。


本文轉載自GQ:《五感十築 X GQ》珍惜的藝術|從採收、沖泡、藏壺,看見茶宇宙裡最值得珍惜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