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
入口

 

【專欄】「世代迭替的綠健築」─老建築,歲月刻畫的美好

身為環保人,你一定對綠建築、永續不陌生,不過你知道,其實台灣有許多老建築,其實從建材到設計,都符合了綠建築的理念嗎?也有不少舊有建築升級成綠建築的案例,達到節能節電的效益,快跟著五感十築創新長Yvonne Lin,來看看屬於老建築的美吧:


聯合國於2015年制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 ,「綠健築」能夠對水資源、能源、居住正義等多項指標產生貢獻。在政府落實綠健築政策、制定辦法及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的努力下,綠健築即將成為新建築的標準、成為普世價值。有人或許覺得永續是新的觀念,在營建領域必須接受新的作法、實行新的建築實踐,然而「舊」與「新」,在標準辦法外,本質如何呢?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玩味的點。



大稻埕陳天來故居。攝影/Yvonne

 

漫步在大稻埕的歷史街區,從南京西路端的迪化街散步至大橋頭碼頭邊,仿彿進入時光隧道,沿路建築、街道的氣息,總讓人想像著台灣從過去到現代的發展軌跡。沿路欣賞當時台灣的經濟富有階層們如何在建築上展現各自獨特的品味,閩南式、洋樓式、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等建築風格,一排排有天井的狹長型牌樓厝,或是豪華洋樓的設計規劃,卻是讓每個居室的通風採光都是舒適的!



大稻埕陳天來故居。攝影/ Yvonne

 

相較於標榜科技智慧化的現代技術,老舊建築的設計設備規格和建築技術,顯然無法與這些日新月異的建材、建築工法,以及現代人的居住要求與需求相提並論,但在沒有先進電器設備的過去,先人的建築設計概念上卻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一些懂得運用大自然而獲得舒適生活空間的設計手法,在現今擁擠的都市建築裡也顯得特別奢侈。


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智慧

台灣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是採用天然原料的「土埆磚」交錯疊砌成牆面後,塗抹石灰修飾,並覆蓋稻草芒草或瓦片所建置而成的,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土埆厝」。先人就地取材,將黏土攪進稻稈和稻穀後日曬成磚,稻米生長速度快,不僅能讓人溫飽,碾米後的食物廢料材料又能重新被賦予價值,泥土的特性也能調節室內的溫/濕度,營造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完全符合綠建材「低碳」、「永續」的思維。


早期的建築物往往會參酌風水師的建議,所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許多人買房子喜歡風水上的「正房」,也就是「坐北朝南」的房屋,這思維其實是很科學的。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夏天吹西南風、冬天吹東北風,因此開口坐向朝著南面便可以敞開迎接夏季的涼風、冬天又可以躲避東北季風直吹的寒冷,同時讓冬天斜陽能照進室內溫暖居室,因而成為人們所愛的冬暖夏涼舒適方位,既能通風涼爽。風水學善於借用大自然的資源來優化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強度,節能又舒適,還進而達到趨吉避兇的效果,而這正是與當前綠「健」築設計所提倡的「營造優質微氣候」(Micro-climate)以及「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的觀念不謀而合。


一棟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因此,建築物也承載著人文發展的足跡,甚至在某些歷史建築的壁畫、門匾、牆堵中,能發現祖先對後代子孫許下的期許,這是每當又遇見一棟有趣的老建築時,總會跳出的驚喜。


讓建築的老靈魂再次昇華

人們口中常說著:『永續。』而當你細看老物、老建築、設計物等,常會赫然一驚,永續也不是什麼新的生活意識,只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被遺忘的智慧,老物中確實擁有許多永續的價值。在台灣,既有建築數量佔全國建築物數量的97%,而許多既有的老舊建築藏有結構安全、設備老化之劣勢而造成生活安全和水電資源耗損的問題。若要對地球暖化做出貢獻,將既有建築提升為綠健築更是當務之急。近年來,透過「都市更新條例」以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能夠有效率的將一些具危險性或已經不堪使用的建築物汰除。但若面對具歷史意義或是仍有使用價值的既有建築,則必須採行不同的永續策略。舊有建物再利用,就是處置歷史建物的策略之一,其價值在於延長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避免建材的浪費以及未開發素地的破壞,同時可順帶創造資產活化或地方創生的動能,如:台北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華山藝文特區都是很好的案例。



興建時的宏國大樓。攝影/Yvonne

 

如同秒針一般,建築前進的腳步從未停過,面對這些依然存在著的舊建築,除了拆除外,我們可以更好的運用、觀察這些價值,更積極於提升既有建築的節能、節水、減廢以及健康的性能指標,讓建築的老靈魂再次昇華,這個做法特別適用於國內大多的既有商辦大樓。以座落於台北市敦化北路的宏國大樓為例,其落成迄今已有30多年的時間,在營運團隊的努力下,大樓的軟硬體以及營運策略不斷進行更新、升級,不僅創下亞洲第一件取得UL室內空氣品質認證的成績,在經濟部能源局列管的辦公大樓能源大戶中,宏國大樓的節能表現更是逐年提升,到了2019年,甚至躋身前25%。相較於更新前,宏國大樓每年省下來的電度數足以提供一戶家庭100年的電力需求!同樣位於台北市的台電總部大樓,在2018年時也以36歲的屋齡,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 白金級。台電從2012年改造台電大樓機電系統,更新空調系統,並結合新智慧節能、打造綠色機房,現在一年可節電超過160萬度、節水近4千噸!


這些案例證明了既有建築升級為「綠健築」的難度雖高,但並非遙不可及。如果真的想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除了經典建築和高等科技,也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吧!



作者介紹

Yvonne Lin 五感十築 創新長


seed(台灣永續能源環境專業協會)初創成員號召人並擔任第三屆理事長,致力於推動台灣商住空間的親自然演繹性與追求不動產永續發展的平衡,相信創新並整合專業是落實環境永續的根本。


秉持對藝術和設計的熱情,著眼於全球最新發展趨勢,持續在地產、創意、永續領域的道路上前行。